夜市摊档上15元6个的蒜蓉粉丝烤扇贝,曾是无数人追捧的“平价美味”。但官方曝光的真相令人脊背发凉:4分钱的空壳搭配3毛钱的廉价贝肉,经蒜蓉酱汁掩盖后摇身一变,成了商家牟取60%暴利的“宰客镰刀”。这种“组装扇贝”不仅是对消费者钱包的掠夺,更是对食品安全底线的践踏,其背后的行业乱象与监管漏洞,值得所有人警惕。
“组装扇贝”的危害早已超越简单的欺诈。从健康维度看,廉价贝肉多为长期冷冻品,新鲜度无法保障,可能滋生致病菌;拼接过程缺乏卫生管控,交叉污染风险陡增。更隐蔽的是,商家为掩盖腥臭味会过量使用调味料,长期食用可能加重肝肾负担。从市场信任维度讲,当消费者发现“鲜活现烤”的承诺竟是谎言,当“物美价廉”沦为“低质高利润”的幌子,受损的不仅是单个摊位的信誉,更是整个水产餐饮行业的公信力。日本曾曝光的“重组蒲烧鳗鱼”事件,就因企业用碎肉拼接冒充活鳗,最终导致知名连锁品牌闭店道歉,这正是信任崩塌的前车之鉴。
从法律视角审视,“组装扇贝”绝非“营销技巧”,而是明确的违法行为。《食品安全法》第四条明确规定,食品生产经营者需对食品安全性负责,诚信自律。商家将不同品种的贝壳与贝肉拼接,未向消费者如实告知,已违反食品标签与信息公开义务;若检测出贝肉变质或存在污染物,更涉嫌生产经营“感官性状异常”的不安全食品,可依据该法第一百二十四条处以高额罚款并吊销许可证。若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,还将触犯《刑法》中的生产、销售伪劣产品罪。这种主观故意的造假行为,完全符合“掺杂掺假、以次充好”的犯罪构成要件,绝非“小打小闹”的违规。
令人忧心的是,“组装扇贝”并非孤例,而是食品造假产业链的冰山一角。从“保水虾仁”超量添加磷酸盐增重,到餐饮店用硼砂改善馄饨口感;从直播带货的“有毒压片糖果”,到用冰乙酸勾兑假冒食醋,不法商家总能找到监管缝隙。这些行为的共性在于:以极低成本造假,用调味、包装等手段掩盖瑕疵,利用消费者“眼不见为净”的心理钻空子。更恶劣的是,这种造假形成了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,合规经营的商家因成本高失去价格优势,而造假者却能靠低价抢占市场,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遏制此类乱象,市场监管部门必须拿出“铁拳”手段。首先要开展专项排查,聚焦夜市、小吃街等重点场景,对烤扇贝、烤生蚝等热销水产实施“溯源倒查”,既要查摊位,更要追根溯源到贝肉、贝壳的供应商。其次需完善标准体系,借鉴日本修订《食品表示法》的经验,明确要求重组、拼接食品必须醒目标注,违者从重处罚。对已查实的违法者,要参照湛江“保水虾仁”案的处罚力度,不仅要没收违法所得、高额罚款,更要对责任人实施行业禁入,形成“不敢假”的震慑。同时应畅通举报渠道,鼓励消费者通过“随手拍”等方式参与监督,让造假行为无处遁形。
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“组装扇贝”暴露的不仅是商家的良心缺失,更是食品监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短板。食品安全从来不是“一曝光就整改、一检查就合格”的阶段性工作,而是需要制度护航、监管发力、社会共治的系统工程。唯有让造假者付出惨痛代价,让监管长出“牙齿”,才能守住舌尖上的安全,让消费者吃得放心、吃得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