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浙江省高院的终审判决落下,“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”杨涛鸣(本名杨武成)的无期徒刑,为持续6年、涉案3.8亿余元的成功学骗局画上了沉重句号。其妻子徐某婷改判11年的刑罚,同样印证了这场骗局的恶劣底色。这起案件绝非个例,而是当前泛滥的成功学乱象的典型切片,既撕开了“大师”们的骗术伪装,更给沉溺捷径幻想的人们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。
这起案件最深刻的警示,在于戳破了“快速成功”的虚妄泡沫。杨涛鸣仅高中学历,却通过伪造名人合影、编造“一根头发卖6万”的荒诞案例,将自己包装成“宇宙能量赋能者”。他的课程里,“吸管插土豆”的科学小把戏被神化为“潜能激发”,重复的心灵鸡汤被包装成“致富秘诀”。而2万余名受害者中,不乏刷信用卡、借网贷缴费者,他们的悲剧根源,正是对“不劳而获”“一步登天”的病态渴望。在内卷与焦虑交织的社会语境下,成功学大师们精准贩卖焦虑,将复杂的成长路径简化为“付费即可成功”的公式,本质上是对奋斗精神的亵渎。
面对层出不穷的“大师”骗局,甄别防范的核心在于破除认知迷障。首先要核查资质背景,像杨涛鸣这类“大师”的头衔多为自封,无正规机构认证,其宣称的“成功案例”经不住交叉验证。其次要警惕反常识承诺,凡是鼓吹“3天成亿万富翁”“缴费越多成功越快”的,必然是骗局。真正的成功从无统一配方,更不可能明码标价。更要识破精神操控陷阱,这些“大师”常通过封闭培训、群体烘托制造心理暗示,再以“拉人头返佣40%-50%”的模式扩张,本质是精神传销的变种。保持独立判断,拒绝从众盲从,才能避免沦为待割的“韭菜”。
从法律视角审视,杨涛鸣式骗局的危害性远超普通经济犯罪。其首要危害是对个体权益的双重践踏,受害者不仅遭受巨额财产损失,不少人因债务缠身导致家庭破裂,长期精神洗脑更扭曲了其价值观。从市场秩序看,这种“无真实交易对价”的骗局,通过虚假宣传挤压正规培训行业生存空间,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。更严重的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冲击,当“脚踏实地”被嘲讽为“愚笨”,“投机取巧”被包装成“智慧”,整个社会的奋斗共识将被侵蚀。
本案的判决彰显了法律对这类骗局的精准打击。法院未因“拉人头”模式认定为传销罪,而是直指其“虚构事实骗取财物”的核心,以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,这一定性突破具有标志性意义。根据《刑法》第266条,诈骗数额特别巨大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,杨涛鸣3.8亿赃款多用于购置劳斯莱斯等挥霍,完全符合“非法占有目的”认定标准。这一判决明确传递出:精神操控式诈骗绝非“商业营销”,而是必将受重罚的犯罪行为。
杨涛鸣的倒下,理应成为成功学乱象的终结符。这场骗局警示我们:成功从无捷径,任何宣称“付费即可封神”的“大师”都是骗子;社会更需摒弃“唯成功论”的焦虑传导,重塑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”的价值共识。法律的重拳已经落下,唯有每个人保持理性清醒,才能让“大师”骗局无立锥之地,让真正的奋斗精神回归主流。